9月17日,由杨帆导演团队倾力打造的全球首场“AI全机器人文艺晚会”在杭州圆满落幕,并得到人民日报、新华社客户端、新华网、光明网、央广网、证券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持续关注。整场演出由60多台AI机器人担纲出演,其中包括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与四足机器人等多种品牌与型号,从主持到歌舞实现了“零人类上台”的全新突破,标志着人类舞台艺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智能化时代。
这场晚会的背后,是导演组对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挑战。为保障舞台效果,每台机器人都配备专属操作员,现场调度团队近百人的技术团队。导演组不仅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多品牌、多型号机器人的动作编程与参数统一,还要保证在复杂的舞台环境中实现低时延通信与精准协作。数十条指令在毫秒间切换,任何细节失误都可能影响全场演出效果。正是这种高难度的组织与管理,凸显了导演组强大的统筹力与执行力。
总导演杨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机器人演出并非想象中的“租赁设备就能搞”, 首次以“非真人表演为主体”完成整台文艺晚会的全链路交付,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。从程序逻辑到舞台调度,人从“亲自执行动作”转为“设计动作与部署”,机器人承担高精度、可重复的动作指令——创作者角色从“舞者”延展为“编排系统的构建者”。过去舞台强调“个人高光”,这台晚会把“多主体协作”作为戏剧性来源。从动作一致性到艺术表现力,我们经历了无数次排练与调整。能够最终把这场演出呈现给观众,是团队智慧与汗水的结晶。”
晚会节目涵盖原创主题曲《天九梦》、非遗艺术再现、跨界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,观众不仅见证了科技的精密运作,更在舞台上感受到艺术与未来的交融。
业内专家指出,这场晚会能做到机器人在舞台上零跌倒,就是最大的成功,表明导演团队和技术团队已经能够驾驭复杂的机器人舞台系统,将高科技转化为艺术创造力。这一历史性突破,也为未来机器人在文化演艺、教育科普和大型活动中的应用打开了广阔空间。
自8月份国务院正式发布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以来,杨帆导演组迅速落实并部署相关工作,旨在加快人工智能(AI)技术赋能演出领域的关键应用,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。
杨帆导演对记者表示:这不是一场简单“用机器人演出的节目”,而是一次把“实时AI智能系统”转译为“可被感知的舞台诗”的历史首创:让“稳定”本身成为美学,让“协同”成为新的叙事。